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以生物制品
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主要的策略和保证。现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中,思想政治课堂还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效果受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形式、教师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专业课上,专业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培训,很少挖掘专业内容背后的思政资源。从根本上说,在教书育人的总目标下,专业教书育人的作用没有完全呈现出来,尤其是思政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专业课堂,利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上存在的诸多共性,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能够持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思政教育新方法、新形式和新策略的一种探索和创新。
1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必要性
1.1 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授课效果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首先在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体现以训练技能为主的培养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在思政理论课的课时安排上进行了大幅度压缩,导致思政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将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思政理论讲全面、讲清楚、讲透彻;其次,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多采用集体上课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人数较多的课堂上,教师难以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思想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更无法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再者,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导致许多学生忽视了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部分思政教师还存在着教学方法不恰当,重理论、轻实践,为教育而教育,致使课堂的可接受性较差。尽管近几年来,许多思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诸多的改革,但是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2]。
1.2 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关键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如何实现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协同育人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3]。而在协同育人机制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以及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学生会)都是主要的参与者和重要力量。专业教师在这个团体中又有其独特特点,扮演着关键角色:第一,专业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质,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专业教师同样担负有思政教育的责任;第二,专业教育本身时间跨度非常长,专业教师与学生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交流领域也较为宽泛,更容易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4];第三,专业教师本身的经历和经验对学生更具有可借鉴性,对其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方向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学生更易于接受专业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思政教育”,如能发挥专业教师上述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默默感染与影响学生,将对高校建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1.3 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特别是职业素质教育上存在具体要求
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一基本目标基础上,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时,《意见》中也指出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由此可见,德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政治教育,轻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偏重于专业和技能教育,弱化人文素质教育。
因此,基于专业的思政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是真正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将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和高职思政教育有效契合的关键环节[5]。
2 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2.1 专业教师通过促进课程思政化改革,消除思想误区,提升自身思政素养与思政教育素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