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白塞病相关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于 1937 年由土耳其Behcet医生首次提出,其分布和古代丝绸之路近似,故称为“丝绸之路病”[1]。其发病机制不明,考虑与遗传、免疫、感染和炎症介质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其内脏系统损害不同可分为血管型、神经型、胃肠型。血管型指大、中、动脉和(或)静脉受累;神经型指中枢或周围神经受累;胃肠型指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白塞病患者除少数因内脏受损死亡外,大部分预后良好,眼部受累者愈后不佳[2]。临床上部分患者因眼炎首次就诊于眼科,仅给予对症治疗,往往收效甚微。因此要求临床医生提高对白塞病眼病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延误病情。本文就白塞病相关性眼病临床特征、发病特点、临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1 临床特点

1.1 流行病学

45%~90%白塞病患者出现眼病[3]。10%~20%患者可为疾病的首发症状[4]。白塞病最常见的眼部病变是葡萄膜炎,主要为全葡萄膜炎、前部葡萄膜炎和后部葡萄膜炎等。男性合并眼炎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年轻男性发病率更高,预后更差[5]。眼炎可单侧发生,也可先后累及双侧,出现眼炎4年后50%以上的患者都有较严重的视力障碍。其发病率有广泛的地域性,且与HLA-B51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6-10],如希腊、爱尔兰、瑞士人中白塞病合并葡萄膜炎的患病率分别为为72.2%,84.1%,72%,其中HLA-B51阳性率分别为79.2%、26.3%、66%。

1.2 基本表现

在眼炎患者中葡萄膜炎最常见,可累及双侧,也可见于虹膜炎、视网膜炎、结膜炎及角膜炎、玻璃体混浊等。国内一项研究显示[11]56例白塞病合并眼病患者中,葡萄膜炎占32例(34眼),其重要表现部位可分为三型:前葡萄膜炎主要表现为眼红、眼疼、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后葡萄膜炎以视物模糊为主要表现,主要体征为严重的玻璃体混浊,视乳头、黄斑及视网膜水肿、渗出,甚至由于视乳头缺血,视神经萎缩引起不可逆的视力丧失。全葡萄膜炎患者视力明显下降,可伴眼部其他合并症。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目前对白塞病合并眼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2.1 遗传易感性

白塞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和家族遗传倾向,其与HLA-B51等位基因一起随着一些游牧民族或土耳其部落沿着丝绸之路的迁移而在亚洲和欧洲的人群中流行。在遗传方面,研究较多的是HLAB51与BD的关系,Gul等[12]识别出HLA-B51,HLAB27拥有共同的一个HLA-B多态序列,这个序列与来自视网膜可溶性抗原(S-Ag)的肽段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同源性,在动物模型中,该肽段可诱导鼠的前葡萄膜炎。韩国的一项研究显示BD患者HLA-B51的频率增加,并且具有虹膜炎和结节性红斑的患者的HLA-B51频率增加更明显,提示HLA-B51阳性的BD患者可能容易发生虹膜炎。但Kilmartin[13]的研究并没有发现HLA-B51与结节性红斑和葡萄膜炎等的发生率有相关性,故HLA-B51是否与白塞病相关性眼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2.2 感染因素

研究发现,感染在BD起病中有重要作用,且链球菌、葡萄球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在BD的发病中有促进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种微生物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HSP)和人类线粒体中HSP有显著同源性[14],可以特定刺激BD疾病过程中的T细胞反应,尤其对γδT细胞有明显的增值作用。且在动物模型中发现其可诱导葡萄膜炎的产生[15],进一步说明感染可诱导葡萄膜炎的发生发展。脂多糖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细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内毒素。通过内毒素诱导葡萄膜炎的动物模型,发现脂多糖通过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LPS-LBP-CD4复合物受体相结合,引起眼部组织的炎症反应[16]。

2.3 免疫因素

在BD致病过程中T细胞起重要作用,包括γδ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h1细胞、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等[17]。且异常T细胞介导系列炎症反应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和产生抗视网膜抗原或交叉反应性抗[18-19]。CD4+T细胞在眼病的发展和维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Th17细胞、Treg细胞同属CD4+T细胞,但其生物学作用完全相反。其中,Th17细胞可产生 IL-17、IL-21、IL-22、TNF-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趋化因子受体 CCR6(CCI-20受体),发挥强大的促炎作用。而Treg细胞属抑制性调节细胞,通过其分泌的IL-10、IL-2、TGF-β等细胞因子抑制Th17细胞及效应T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其中IL-6可诱导Th17细胞产生IL-21,而IL-6、IL-21均可诱导Th17细胞中IL-23受体的表达,从而增强IL-23信号传导,IL-23可通过刺激CD4+T促进IL-17的生成,而在BD患者葡萄膜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还有很多研究显示[20-21],IL-1、IL-6、TNF-α 在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在白塞病合并眼病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明显降低[22]。

上一篇:齐长庆中国生物制品事业创始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