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试论论语中志学行三者的关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撰录而成,是一部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经典之作。《论语》中多次谈到志、学、行,这三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即立志当先,学与行结合,三者有机统一。

一、志、学、行的含义

(一)志

志者,心之所之也。儒家非常重视理想志向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君子必须立志、明治。《论语》中仅“志”字就出现了十七次,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告诉大众即使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要确立坚定的志向。又如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曾子告诉大众要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使命重大,路途遥远。不仅《论语》强调立志,古往今来皆是如此。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诸葛亮集·诫外甥书》)王勃也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苏轼则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

《论语》中关于志有不同的解释,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孔子曾屡次与弟子谈论志向,询问弟子志向,激励弟子树立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记录了一次孔子与弟子谈论“志”的情形。子路是以勇立志,冉有是以富立志,公西华是以礼立志,曾皙是以美立志。四人志向不同,但孔子的评价是:“亦各言其志也。”

(二)学

“学”也是弟子和孔子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语》就是孔子和弟子的“学记”。“学”字在《论语》中共出现六十四次①,但孔子并没有明确定义学的内涵。

《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第一个字就是“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明孔子是好学、乐学的。在孔子看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所谓“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讲学是孔子很担忧的事情。

通观《论语》,不难发现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习的。孔子所谓的“学”,绝对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学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文献、德行、忠诚、守信。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艺即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些都说明孔子所谓的“学”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而学习的方法也不一而足。一是“学”须时时温习、练习—— “学而时习之”;二是“学”须常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是“学”须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的目的则是行道——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志于道”(《论语·述而》)。

(三)行

行即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可称之为修。就此而言,行也是多层次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是君子的气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②这是君子的品格。“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君子无违仁德之行。

二、志、学、行三者之关系

(一)立志当先

志者,心之所之也。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先立志而后行。

1.志于学——树立学习的志向。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③《论语》第一篇就是《学而》,第一个字就是学。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述一生从十五岁志与学开始,不同阶段所达到的思想境界:三十岁学有所得,立身处世,打好基础;四十岁学有所成,通达事理;五十岁更进一步,明白有些事非人力所能达,知道天命之学;六十岁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七十岁则进入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孔子十五岁时“志于学”,且笃于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正是由于孔子树立“学”的志向,才能笃于学,并且不断进步。孔子“志于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学习是一个人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成功的必然要素。只有确立了学的志向,才能学之不厌。

上一篇:国内外冷藏车标准体系现状及差异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