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做讲的教具制作与难点突破研究
“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他认为听讲、阅读、试听、演示这样的被动学习,学习效果相对较差,两周之后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最高也仅为30%(示范可以达到),最差的听讲方式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仅为5%,甚至更差。而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立刻应用学到的知识)这样的主动学习方式,相比之下效率要高出很多。学生经过有效的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学习内容,如果能有“做”这样的实践,在做中学,那么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可达75%,然后马上应用,教授给他人,则能达到90%。但在“学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自主学、合作学和“讲”——讲出来、教别人,而忽略“做”——做中学。因此,教师往往要重视“做”在“学讲”中的地位,可适当创造条件,将“做”引入“学讲”,以突破教学中抽象的重难点知识。本文以“肾单位”教学为例,探讨“学”“做”“讲”相结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一、知识点与学情分析
1.知识点分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15章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教学内容是泌尿系统的组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安排两个课时,其中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下一节课——尿液形成和排出紧密相连,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不好,将会影响下一节内容的理解,不利于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呈现是一段包含7个长句、12个短句的文字以及1张错综复杂的图片。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逻辑思维能力也较强。组成肾脏的结构是怎样的?什么是肾单位?尿液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都能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积极抓住学生的兴趣,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高效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另外,八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在课堂上如果有恰当的活动让他们动手参与,会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
1.“读学”与归纳,初步感知肾单位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大,文字量也较大。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整段文字分为四个部分,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通过阅读尝试从中归纳、提炼有用信息,同时以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详细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学生活动:分模块阅读。(1)每个肾脏大约由120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2)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的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3)肾小囊的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4)肾小管弯曲细长,外面包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教师活动:按模块以相应的问题引导。(1)尿液形成的基本单位是(),由()和()组成。前者又由()和()组成。(2)肾小球是由什么组成的?(3)你如何理解肾小囊的“囊”字?肾小囊是怎样的结构?它的两层囊壁内层紧贴什么?外层与什么相连?囊腔与什么相通?里面充满的是血液吗?(4)肾小管外面缠绕的是什么?
教师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筛选、归纳、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中,学生可初步掌握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的结构特点及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探究肾单位的结构特点打下基础。
2.模型制作——“做”中明了肾单位
模型制作材料:红蓝两色电线、红蓝两色毛线(球)、玻璃漏斗、处理过的饮料瓶(瓶盖中间挖空)、塑料软管、剪掉一半的气球(带吹气嘴的一端)等。
活动指导:教师可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能用来模拟制作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红蓝电线可以模拟制作什么?电线一端的塑料皮被剪掉,露出多条细的铜丝,可以用来模拟制作什么?玻璃漏斗、处理过的塑料瓶口、处理过的气球可以模拟制作哪个结构?
制作肾单位模型: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然后让各组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肾单位的模型。如将红色电线缠绕成一个球状模拟制作肾小球,将毛线团塞进处理过的气球中模拟制作肾小囊包裹肾小球,将塑料软管连在漏斗的玻璃管上模拟肾小囊下面连着的长长的肾小管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