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血站实验室生物安全与防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无偿献血人次显著上升,对血站实验室检测质量即安全防护提出更高要求[1]。 我国为乙肝感染大国,为实验室潜在危害主要因素。近些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更大的威胁。血站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天接触具有潜在生物安全隐患的血液标本,自身暴露于存在各种未知危害的环境中,因此,建立有效的血站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减少实验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避免感染性事件的发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 该文通过分析血站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后从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安全防护、清洁消毒以及应急处理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为血站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建设及管理提供一定借鉴作用,该文就2018 年1—12 月期间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防护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血站实验室生物安全

1.1 实验室感染

实验室感染定义:开展实验室相关活动造成相关工作人员或非实验人员并发感染。 实验室活动中主要包括:实验室直接开展微生物工作,对收集附带细菌病毒样本进行检测工作等,对参与工作人员较多的实验室操作,此时所暴露的环境也会引起感染发生。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定义:开展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室活动期间,为防止病原微生物所引起危害,如工作人员、公众、相关人员及环境污染,确保实验研究结果准确性及科学性,或为保护实验因子避免出现污染,进而建立规范管理体系,后续配备合理防护措施,如必要生物、物理防护,通过建立规范化微生物操作技术及方式等综合性干预[3]。

1.3 实验室感染主要传染源

血站中对样本检测主要为血液样本,采血前,需遵循《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通过初步筛选后,仍然会合并病原体存在。

1.4 实验室感染主要途径

实验室感染主要途径可分为以下3 类:皮下或黏膜透入、意外接触以及吸入气溶胶等[4]:①皮下或者黏膜透入:是指皮肤及黏膜存在伤口后,此时接触到含有感染源标本及污染的工作台面、工作服等外界易感染因素,会导致传播。②意外接触:是指被污染针头、玻璃碎片以及刀片,形成刺伤。③吸入气溶胶:气溶胶归属为固体、液体微粒悬浮至气体介质中,作为分散体系,如开启标本塞、加样、离心、混匀及血液挥发、溅洒等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气溶胶,经过呼吸道吸入,可引发感染。

2 血站实验室生物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样本质量管理 忽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检验结果正确性往往与血液样本质量关系紧密,因此重视样本质量管理问题,在设备及仪器管理及投入上较多,对生物安全设备、个人防护用品管理上较少。相关研究认为,采血前,无偿献血者遵循《献血者健康体检标准》,初步通过ALT 和HBsAg 等筛查,但仍然会增加其他疾病致病危险因素,实验室中其他工作人员中,其感染风险性显著偏高[5]。

2.2 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布局、采血供血流程中要求符合标准,但对其环境管理中,对安全人员防护安全未加以考虑。同时,实验室地面及墙壁、相关设备仪器上未达到生物安全要求。

2.3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有关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不完善

对实验室中安全管理上, 其内容上不够完善及全面,对工作人员而言,其相关意识缺乏,尚未做好执行。

3 防护措施

3.1 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人员生物安全技能培训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流程及规章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需准确落实;参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环境,保证污物专用通道的实施,避免感染。参与实验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生物安全岗前培训,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有关的文件主要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2008)》《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等,实验室人员应定期学习文件内容,掌握行业规范标准, 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加强自我防护[6],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2 安全防护与清洁消毒

3.2.1 安全防护 制定实验室准入制度,只有授权才能进入实验室。个体防护装备和防护服是减少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的一个重要屏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对照标准进行防护。防护基本装备主要包括工作服、工作鞋、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必要时佩戴防护目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