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蜻蜓博士”走进昆明师专附小 生物的多样美丽

 

19日,昆明师专附小龙泉路校区“探究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共发展”科普周活动启动仪式上,一位特别的嘉宾—“蜻蜓博士“张浩淼带来的“水上舞者—蜻蜓和豆娘”的讲座,令师生眼界大开大呼过瘾,原来蜻蜓有这么多学问,这么有趣和美丽!讲座现场,同学们争相抢答,有幸被点到回答问题正确的,还能获得博士赠书或者是精美的蜻蜓书签奖品一份。

张浩淼博士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关注到像蜻蜓研究这样的目前看似小众的项目,以便能把研究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更多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启动仪式上,师专附小的同学们还绘制了蜻蜓百米长卷,观看了蜻蜓标本展,并发起了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倡议。

云南蜻蜓珍稀品种众多

蜻蜓博士张浩淼老家并非云南,而是黑龙江牡丹江市,他从小痴迷于蜻蜓,几乎每天都跑到河边观察和绘画蜻蜓。他说,“就是牡丹江给我的经历,使我喜欢上了蜻蜓。”黑龙江的蜻蜓与云南的很不一样,一个是古北界生物,一个是东洋界生物,黑龙江的蜻蜓数量和种群较大,但云南珍稀类的蜻蜓能见到更多。

全世界有6千多种蜻蜓,中国有1000多种,是唯一超过1000种蜻蜓的国家,云南蜻蜓就有500多种。“我和我的团队曾经出访到美洲、欧洲和非洲去考察蜻蜓,只要是在野外能看到蜻蜓,都让我非常满足和充满惊喜,尤其是在国外,你能见到在国外才见到的特有的蜻蜒,我们会尽量去抓住蜻蜓生活的每一个状态,力争记录到它方方面面完整的信息。每次发现新物种都会使我激动和惊喜。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不管你发现的蜻蜓是普通或者珍稀的,都一样会教你很多的东西。”

张浩淼博士认为,研究蜻蜓一是它是宝贵的物种资源,二是蜻蜓是昆早中的“旗舰”物种,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三它是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

张浩淼博士也谈到,目前分子生物学、基因研究也已应用于蜻蜓类别研究,之前的分类学是经典分类学,只能通过肉眼去辨识类别,现在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来校正完全依靠肉眼辨识的不足。

只能研究蜻蜓的一小部分类群

蜻蜓博士张浩淼已经出版5本专著,包括出版专著《中国蜻蜓大图鉴 Dragonflies and Damselflies of China》、《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图鉴》和《新昆虫记-蜻蜓飞行日记》、《从水中诞生的空中芭蕾蜻蜓》其中《中国蜻蜓大图鉴》,《常见蜻蜓野外识别手册》,正在写《版纳蜻蜓》在近 20 年的野外考察工作中,足迹已经覆盖了亚洲、欧洲和非洲上百个自然保护区。

张浩淼博士说,我做的是基础科研,一生只能研究一小部分,时间根本不够用,昆虫是一个很大的种群,方方面面值得人类去发现和探索,到现在,我只能对蜻蜓某个类群开展研究,而不是所有的蜻蜓类群。

小众的领域,研究的人是非常少的,希望能激发更多的孩子们去亲近它们。今天这样的科普互动对学科发展是很重要的,科普了才能让这个类群走向公众视野中,如果你不去介绍不去观察,在城市里的居民是很难见到它们,因此激发孩子们去自然中亲近它们就很重要。

“中国蜻蜓第一人”跨界传奇

除了讲座内容的精彩,年轻的“80后”蜻蜓博士张浩淼,跨界研究治学经历也颇为传奇。他本硕都是学化工,博士阶段才转而来研究昆虫蜻蜓的,而且完全是由于自己的幼时的兴趣使然。

2001年9月-2005年6月,张浩淼就读于大连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9月-2008年4月,就读大连工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学习期间,他开展了大量野外考察并自学蜻蜓专业知识,2008.9-2012.6,他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深入研究蜻蜓分类。之后的2012.7-2016.7月,他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后。

现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生命条形码南方中心从事蜻蜓目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中国香港)和国际蜻蜓研究基金会(德国)蜻蜓 研究项目。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蜻蜓研究报告 36 篇,命名蜻蜓新种 32 种,新属 1 个。

师生

保护好云南众多的蜻蜓家族

赤基色蟌、蝴蝶裂唇蜓、直升机豆娘、玉带蜻……在在昆虫标本展览区,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特意将收藏的珍稀蜻蜓标本搬来学校,让师专附小的学生们体验到了昆虫世界的无穷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