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教育案例比学赶帮超

 

引言

教学,学生该怎样听课?作业该怎样布置?怎样才能及时反馈到孩子手中?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每个老师深思。在校的时候,老师与家长都是利用QQ班级群来传达各种信息,而有些孩子不够自觉,作为老师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怎么办?我们边教边思考,边思考边模拟,选出最优方案实施,目的只有一个:为我的孩子们负责。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线上教学期间,每天不出门,坐在家里学习,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教师教学的热情丝毫不减,学习的模式“预习-讲解-反馈”不受影响,年级组的老师共同制作课时学习任务单,抛出的问题让学生能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微课,一遍不明白看两遍。班里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我让每个人选择一个自己的小目标,争取下次就超过他,此为“比”。在班级中选出较为扎实的3名学生,老师抛出3个知识点,由选出的3名同学作为小老师,各自讲解一个知识点,哪个知识点不大会就可以选择进哪位同学的直播间,线下我们是在讲台前讲解,模式基本一样。每名小老师带3-5名学生,看谁学的快,看谁讲的好,讲解在10分钟之内完成,不断熟悉不断练习,此为“学”。剩下的学生由老师引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生生互相提问,全班40+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小搭档,学生给学生讲,学生给学生评,总之,学习数学就是一个把陌生转化为熟悉的过程,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二、松竹有别,菊堇有异

基于学情,顺学而教,有些孩子适合鼓励有些孩子适合督促还有些孩子适合攻克难题。所以线上的时候,我把两个班的82名学生分成了三个部分,前边比较拔尖的学生采用“能否教会别人”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中坚力量人数相对多一些,给这一部分同学隔一天开一次小型视频会议,或讲解新课或讲解习题或提问知识点,班级中最后一部分学困生要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需要家长的协助比较多,老师、家长以及班级里基础牢固的同学一起努力,原先的“大手拉小手”变成现在的“大手小手一起拉小手”,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负担,一个问题搞懂再说下一个,此为“帮”,学生帮学生的,教者对知识进行了一遍梳理,听者更容易接受。在帮助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鼓励措施与开学奖励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实现“赶”,让学习从不同维度向“四面八方”打开,与“单行道”说再见,与“立交桥”相拥抱。

三、惟生有材,于斯为盛

在家教学,少了与孩子们面对面的机会,很少能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那些课堂中的小插曲也少了很多,所以我特别期待与孩子们开视频的机会,每次总是忍不住先与他们唠上几分钟,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我们会一起讨论上次视频(或者上节课)留下来的“聪明小考题”,孩子们的小脑袋瓜就迫不及待地转动起来,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意外”。这样的插曲来源于6班的一个同学:老师,我觉得您上节课说的四则运算不加括号也可以。这段小插曲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却又是合乎情理的,于是我们就拿出了三分钟讨论这件事。会议结束后我就在想,能不能每次留一个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下次视频课拿出三分钟讨论呢?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思考,完善自己的思路,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而现在由线上移到线下,这个小习惯依旧在,老师留问题学生也留问题,如果再有时间,我们会再聊上几分钟,马上步入五年级的学习,学生心理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聊天是在增进彼此感情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也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谐的课堂插曲是学生思维的延伸、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把挤出的这三五分钟让位与教学。

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冬已尽,春已至,山河无恙,未来可期。此时我们依旧要配合好,最终要实现咱们的小目标“超”。当阶段性的新知识已学完,同学们跃跃欲试想检测一下自己,我们就设置了独具一格的打招呼方式,见面问声你好,接着抛出提前准备好的问题,比如说什么叫三角形?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等等,不会?没关系,提问者就是小老师,现场给讲解,从点滴拾起,共创知识的海洋,在这一连串的学习活动中,只要配合得好,能收获知识,我们都有相应的小贴画积攒奖励。学习是一项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拿出上进的魄力、进取的无畏,而老师做好角色的转换:当好指挥,控制节奏,清除杂音,让琴弦合拍共鸣;当好听众-仔细聆听,静静欣赏,身心乐在其中;当好歌者-平等参与,适时补充;当好师者,还原教师角色,调整学生情绪,做出恰当评价,让课堂响起美妙的插曲。

上一篇:说学
下一篇:没有了